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

實驗設計-3

之前提到圖勝於文。最常用到的圖叫直方圖,他是用來看「頻率」的。
頻率的意思就有次數的概念。之前也提到所收集的數據往往是量測之結果,都會有誤差,就會有估計值。所以,重複做所得的數據也不一定都一樣。
所以,要有次數,每次數據都不一樣,這兩個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要將資料數據進行「分組」。
緊接著的問題就是:
1. 要分幾組?
2. 每組的組距(每組數據的寬度)是多少?

分太細或分太粗都無法呈現數據的特性。
有時候,都需要經過幾次試驗後,看看圖形有無呈現出特殊的感覺。

設計組距

1. 找出樣本資料中最大值與最小值。
2. 最大減最小再除以期望組數。
3. 前項所得之數,再取一個方便處理的數字。
4. 依據這個方便處理的數字,從最小值加上此數字,定義出組距上、下界。

用前一個樣本資料為例,總共有32個數據。排序後


最大104.6;最小96.9 相差7.7。
期望分成10組,所以7.7/10= 0.77,方便處理取0.8。

繪製直方圖

我用Mac的Numbers做出之結果,如下圖。



這個有幾點要注意:
1. 原始資料排序是使用「重新整理」。
2. 方便處理的數字是用公式:=ROUNDUP(E3/E4,1)
3. 次數的公式:(原始文字會造成Blogger出錯)
4. 其實Number並沒有直方圖。他只有長條圖。這邊是動了手腳。
    4.1 設長條間距為0。這樣子各條又混再一塊了。
    4.2 設陰影為個別。這樣子就會弄出各條的邊界。
    4.3 其實X軸的數字位置是錯的。應該是在上下邊界處,而不是再中間。
5. 並不是所有的數據資料都得畫直方圖,也有可能是散佈圖。
6. 目前還沒有進化到,改變組數後仍可自動化。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